作者:鲁迅
鲁迅(1881-1936),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,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。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,浙江绍兴人,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。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。1918年5月,首次用“鲁迅”为笔名,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,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,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。1918至1926年间,陆续创作出版了《呐喊》、《坟》、《热风》、《彷徨》、《野草》、《朝花夕拾》、《华盖集》、《华盖集续编》等专集,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。
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。
创作背景
1915年,陈独秀创办《青年杂志》,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。1916年,《青年杂志》改名《新青年》,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《文学改良刍议》和陈独秀的《文学革命论》,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,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。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,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。他在十年前所发表的几篇文章,如《人之历史》《文化偏至论》《科学史教篇》和《摩罗诗力说》等,其意旨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基本契合的。
1917年8月9日,鲁迅应钱玄同之邀,答应其为《新青年》写文章,并在1918年4月完成《狂人日记》的创作。在创作《狂人日记》之前,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。《狂人日记》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,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、怨恨、不满、焦虑,以及希望、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,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,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“宣言”,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“总序言”。
人物
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,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。小说中,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、敌视,被认为“有病”。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。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,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“吃人”的社会本质。作品中的狂人,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。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,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、社会、人生真谛的心弦。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,他是象征性的,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。
读后
我是先看的“觉醒年代”电视剧,然后读的《狂人日记》,其中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陈独秀等人读到鲁迅的“我翻开历史一查,这历史没有年代,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‘仁义道德’几个字。我横竖睡不着,仔细看了半夜,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,满本都写着两个字‘吃人’。”时的惊喜。
鲁迅口中的吃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人,虽说吃人事件真实发生,如饥荒年代的异子而食,神话中封神榜姬昌食子之肉等。而本文中指的是封建礼教的吃人,吃的不是真实的血肉,而是民众的思想。父母、兄弟、环境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。在古代,父母之言就是天,人们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,自己就算有一些别的正确的想法,也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走。《狂人日记》里希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,要有判断事情对错的能力。可是,当一个人真正有独立的思想后,却仍然活在周边的传统里,而这些传统与环境扼杀正确的思想。
其中读《药》时,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,只是感到熟悉。直到“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,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”才反应过来,人血馒头。“觉醒年代”中同样有这个镜头,几个老妈妈们提着篮子,拿着馒头,争抢着给军官付钱去蘸人血。那个年代,很多人觉得人血可以医治肺痨(肺结核病),甚至可以包治百病,人民群众被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、迷信思想所毒害。
鲁迅自己对《药》是这样解释的:《药》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——脱离群众,不觉悟群众,不组织群众,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(包括使用恐怖手段)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,终究会失败的。
我读的电子版本收录了三部分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、《故事新编》其中孔乙己、祝福在学校便学过,但也只是当成课文来读。
阅读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