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(奥)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
1856年5月6日—1939年9月23日),奥地利精神病(心理障碍疾病)医师、心理学家、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。 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,精神分析学奠基人,现代性学开拓者;国皇家学会会员,德语文学最高荣誉歌德奖获奖者。
简介
《性学三论》主要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,这是弗洛伊德继《梦的解析》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创见和最永恒的贡献之一。弗洛伊德透过精神分析的技巧,运用治疗病人的实际资料,对性的问题作了一番有系统的分析、研究,并阐明了他的性学学说。他把性的问题分为性的对象、性的目的、性的表现方法等几个方向来探讨,大胆开辟了性研究的新领域,并且强调在学校加强儿童的性知识、性观念的教育,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的精辟见解。
名词解析
- 本我
弗洛伊德认为,本我是人格中最早,也是最原始的部分,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。本我是按“唯乐原则”活动的,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,这种快乐特别指性、生理和情感的快乐。 - 自我
自我亦称为: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,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,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。在我们的经验中,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,这就是自我,就是自我意识。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,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。 - 超我
超我是精神结构中最后发展的部分。超我是从压抑本能要求而进化来的。超我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。 - 原欲
指一种与社会文明约定相抵触的、本能的冲动。它是“本我”概念的重要组成因素。 - 歇斯底里症=分离性障碍=癔症
常见症状:丧失近期记忆,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者完全没反应,过后患者对部分或全部记忆遗忘。 - 恋母情结=伊底帕斯情结
认为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。指爱恋与自己性别不同的父/母亲,仇视同性别的父/母。 - 恋父情结=伊赖克缀情节
与“恋母情结”相反。认为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。 - 性对象——性吸引来源的人
- 性目标——性冲动所竭力达成的行为
- 性倒错
不同行为表现有:- 完全性倒错者。性对象:只是同性的。
- 两栖性倒错者。性心理上,雌雄同体,可同可异。
- 偶然性倒错者。在特定条件下(如无正常性对象的情况下),选择同性。
- 阴茎崇拜
在阴茎崇拜的背后,是女性对男性的敌视和怨念,这也是两性关系中永恒的主题之一。
结尾
目录
- 第一篇 性学三论
- 第一章 性变态
- 第二章 幼儿的性冲动
- 第三章 青春期与性成熟
- 第二篇 关于儿童的性理论
- 第三篇 作家和白日梦
- 第四篇 本能的升华
- 第五篇 性道德文明和现代人的焦虑
- 第一章 文明的性道德
- 第二章 现代人的神经症
- 第六篇 爱情心理学
- 第一章 男性选择对象的特殊类型
- 第二章 性无能–情欲退化的降格行为
- 第三章 处女的禁忌
性变态
- 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,而女人的性对象不是男人却是女人。于是这种人便被描述为具有“矛盾性情感”(contrary sexual feelings)的人,或更确切地称为“性倒错者”,这种现象则谓之“性倒错”(sexual inverts)。
- 在《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》里,佛洛伊德将所有非正常异性恋的患者类型,统称为“性变态”,或者“性倒错者”。性倒错者又分为三种类型的人:1.完全性倒错者(同性恋);2.两栖性倒错者(双性恋);3.偶然性倒错者(偶发性同性恋或双性恋)。
- 性倒错者既不是某些神经系统退化,也不完全是性本能的习得特征。因为性倒错普遍存在于自远古时代,而在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,性倒错的出现又有着某种重要功能的作用。习得性倒错者在童年时期受到外界因素影响,发生的性倒错也并不是都会一直倒错下去。
幼儿的性冲动
性欲不是从青春期开始萌芽的,刚出生的幼儿就拥有性欲,性活动通常表现在幼儿的吮吸现象、拉耳垂现象,还有排便的过程。佛洛伊德将这种现象称作“性本能”(sexual instinct),它是存在于人类及动物身上的性需要(sexual need),可将它比喻为营养需求本能,相当于饥饿感。当婴儿吮吸母乳时,那红扑扑的脸蛋上,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,即是满足了婴儿的饥饿感。青春期与性成熟
快感区域进行转移,由其他部位逐渐将生殖器区域作为主要快感区
外来的刺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导给性器官 - 从外部对快感区进行刺激、产生快感
- 机体内部尚不清楚的方式传导
- 精神活动、外来印象和内在的兴奋共同引起性冲动。在精神和生理两个层面表现出来